7月12日,我们跟随河南省灵宝市蒲剧团到焦村镇“送戏下乡”。我们在演员们身上看到的,是一种风雨无阻、从一而终的动人情怀。
后场,仅20平米左右的狭长场地里,戏服和装道具的箱子占了过道大部分的面积,两个人同时走过时都得侧着身子。就是这样的条件,已经是灵宝市蒲剧团碰到的比较好的演出场地了。
据李团长介绍,他们一年会下乡免费给乡亲们演300多近400场戏,有在村里的,也有在山上的。有一次碰到下大雪,他们就在山里困了好几天。
李团长从14岁进剧团,到现在已经有35年了。“有点辛苦吧,但习惯了,主要自己也是喜欢戏曲。”他说,现在年轻人不太喜欢也不愿意去了解传统的蒲剧,而且蒲剧作为一种地方戏覆盖面很小,他们剧团正在致力于把蒲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我们还了解到,李团长正月的时候才刚刚做完一场大的心脏手术,现在正在恢复阶段。然而他已经带着剧团上山下乡演出很多回了。李团长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很平静,仿佛这就是他一定要去做的事情。也许在占据他目前大半个人生的35年里,蒲剧、发扬蒲剧已经深深嵌入这位团长的生命中了。
今天的这一场演出名为《大登殿》,演员徐晓娜在剧里扮演老旦,我们趁着表演间隙和她聊了起来。和李团长一样,她也是14岁就进了剧团,前八年一直在跑龙套,到了后来这七八年,才慢慢开始有角色演,有台词说。但她却说没什么,她觉得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就是得从前辈的表演里边“一步一步学”。
除了最基本的练功有老师教,其他的都得自己学,包括化妆也是。她说,她们每次化妆前都得在脸上抹一层凡士林,因为油彩会伤皮肤,然后才能逐次涂上白色、红色、黑色的油彩。“我们一开始抹这个的时候脸乍疼乍疼的,特别是卸妆的时候。经常连续演出,久了也就没什么了。我们一年不是能休一个月假呢嘛,休完假回来再抹这个脸又会疼。”
她还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剧团的小妙招。“有时天气热,37、38度,戏服又很厚”,为了更好的舞台效果,他们的衣服通常都有好几层,“然后出汗就湿得厉害呀,我们下了台就拿白酒往衣服上淋,衣服干得快。”
一个剧团的演员走过来,把放在一旁的大木箱子开开,一看里边,大半个箱子都是湿的。晓娜姐说,昨晚村里下大雨,她们住的地下室,水足足有半人高。很多箱子都湿了,她们半夜赶紧把衣服道具拿出来,不然今天根本没法演。昨晚他们剧团的女演员们都是在舞台上睡的。
又聊了一会儿,晓娜姐又匆匆到后台准备忙上场去了。
后台虽狭小但是非常有序,每个演员都在安静地化妆、换衣,除了偶尔一声轻轻的交谈外,便只剩下戏台上传来的声音。凤冠、官帽、长袍在一旁整齐的摆着,一切都十分平静自然,昨晚的一场大水丝毫没有影响剧团的运作。一年上山下乡几百次,他们碰到的大小困难不计其数,但都克服过来了,他们心中对戏曲的热爱让我们动容,他们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愿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大学生所缺少的。我们每一个人着实从灵宝市剧团人身上学到了很多。
我们能为剧团做得不多,只帮了一点后勤的小忙。用来装道具的空木箱需要两个同学合力才能推得动,不用说剧团每次装满道具扛上山再搬下来有多辛苦了。
最后,剧团的一个阿姨非常热情地让我们体验了一下唱戏的感觉。我们一个同学戴上了重一斤多的头饰,摇头都很困难。然而剧团的演员们一戴就是两个小时,为了头饰不掉还要绑得紧紧的,中间还要配合各种动作,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工资也不高,这份辛苦,倘若没有心中热爱的支撑是很难熬过去的。
李团长、晓娜姐只是这个优秀剧团其中的一个,灵宝市蒲剧团只是在默默传承民族文化的组织其中的一个,还有许许多多如同他们一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辛苦,我们无法把他们的故事全部说出来,只能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敬意。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当热爱并坚持一项事业,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前进的脚步。
缺少了这些人,我们的文化传承便岌岌可危。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蒲剧,正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没有一件事情的成功不需要坚持,没有一项工作可以称作简单。他们的精神打心底里触动了我们。这是一种敬业的精神,这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