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77779193永利官网
  2. 永利官网
  3. 学院新闻
  4. 正文

新传专访:点滴小事汇江河,多年坚持铸历史 ——张志强教授专访

作者:李瑞阳 日期:2018-12-08 00:00:00 点击数:

点滴小事汇江河,多年坚持铸历史

——张志强教授专访

    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新时代的编辑出版理论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强教授,不仅在论坛上做了精彩的演讲,同时还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专访。


1.您对于上一年年度出版回顾的文章每年都会出现在期刊上,这给我们学习和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您做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您一做就是这么多年?
    实际上我从96年做到现在,20多年了,这中间断断续续的。后来从2006年开始就比较固定化了,所以从2006年到现在的话,大概就十几年。开始做年度回顾,实际上是对年度的一些事件等等做一些梳理。帮助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事情,对整个出版业有一个了解。那么现在回过头来的话,把几十年的情况放在一起,它实际上就像一个慢镜头,可以看出十多年来出版业的发展变化。某种程度上也留下了整个历史的周期。通过对这些回顾,实际上可以更好的知道过去所走过的一些路。就像我们每个人要做年终总结一样,他是个年度总结,有助于我们对整个出版业有一个宏观了解。这个回顾主要侧重于图书出版,因为在整个我们国家的出版产业中间,图书出版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当然后面就跟《编辑之友》有了固定的合作,因为每一年年度回顾都是在他们那边发的。所以他们实际上是给了我很大的一个支持。另一方面的话,他们的编辑每年都来约稿,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一些压力,促使我把这个工作做下去。这个也是应该要特别感谢他们。
聚焦热点,看出版产业发展
2.您在《1949年前商务印书馆英文出版探析》中说了当时的出版人自主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主要是中国文化的译作和中国问题论著的出版。同时您也说了“研究商务印书馆英文出版的文化贡献,亦可为现实吁求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以史为鉴,当下我们出版的“走出去”面临着文化视角差异的问题,您认为当前如何突破这个问题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观察到最初好多关于这的研究都是商务印书馆的中文出版研究,没有人来做它的英文的研究。我们现在尤其是要走出去,实际上七八十年前,商务印书馆他已经走出去了,因为我在美国好多的图书馆里面都发现了大量的商务印书馆书出版的英文著作。这些著作现在在西方好多的图书馆里都保存得非常好。这些著作有的是作者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如果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这个质量还是比较高的,有的可能就是这个领域里的一些经典的作品。
另一方面也说明商务印书馆非常有眼光。那个时候年轻人看得懂英文的有多少人。而且就说那个时候,交通也不像现在那么发达,他要把这些书销售到全世界去,这一点更不容易。所以实际上也是为我们当今的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借鉴。我们现在要比那个时候条件要好多了,反而还做得不如商务印书馆,前人已经给我们积累了许许多多非常宝贵的经验,那么这些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所吸收,从中得到养分,然后为当今的出版界服务。
3.您在《纸质出版的现状和未来》中对我国的纸质图书出版业发展前景乐观,今年十月中旬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商务俱乐部发布的《2018图书商业报告:旧行业的新歌》显示美日英法德的出版业都呈现下滑的趋势,唯有中国逆势上升。您认为这种大环境寒潮下小范围沸腾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写这个文章实际上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整个社会总觉得出版是一个夕阳产业,现在纸质出版很不景气。确实是这样,报社在不断地关门。那么图书是不是会有这个趋势?或者说图书的未来走向会是一个怎么样?所以我在那篇文章中从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的不同的角度对应来看出版的未来。我的这个结论是在大众出版这一块纸质出版可能会被取代,但是在专业出版这个领域里面被取代会非常的困难。这个观点也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同时多多少少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对出版不要太悲观,纸质出版依然有它存在的一个空间。
在西方国家中间实际上他们大众出版占很大的比重,但是他们的电子书出版比较发达。所以美日英法德的纸质出版业呈现下滑的这个趋势,是因为他们大众出版在纸质出版中所占的比重太大了,它这个下滑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看它的整体数据,就是说除了纸质出版以外,它还有它的电子书出版。因为它的这个电子书的出版,跟我们这个数字出版不一样。在纸质出版中,我们是教育出版所占的比重大,他们是大众出版所占的比重大。
4.目前“人工智能”是一个热点,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促使营销推送更加个性化,而这是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导致读者陷入了“信息茧房”从而无法看到“外面”的多元化?因为现在大众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爱浅阅读而不爱深阅读,这种情况是否会对全民阅读深阅读的推广产生不利影响?您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引入这一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这个是肯定的。尤其是现在,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兴趣偏好的,就像你自己喜欢吃某一个东西,到了最后就会不知不觉一直吃它,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偏食。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讲,你喜欢什么,他就不断给你推什么,然后你就不断地吸收什么,那么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茧房,最后就陷在他这个圈子里不能自拔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强调对人工智能不能过分依赖,要进行人工干预。
我们知道出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社会。实际上人工智好多是迎合社会,也就是看你喜欢看什么,你喜欢看低俗的,他就给你推一些低俗的,你喜欢看视频新闻,就不断地给你推送视频新闻。这么一来,会使你的这个品位得不到提升。所以我们经常讲出版,不仅仅是要迎合读者,而且要引导读者,这个人工智能可能做不到。当然机器他会学习,如果我们把好的这一面让机器去学习,比如不断地发掘出它的长项,根据他自身的特长、爱好、自身的水准,有意识让它来学习一些新的东西,高尚的一些东西。我觉得是值得鼓励和推荐的,而且这个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智能就是人能够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不好,机器实际上他也能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可以对它进行人工干预,使人工智能向我们所期待的这个方向发展。
重视人才培养,浇灌人才之花
5.您在去年在浙江大学的讲座提到了“出版者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数据”,在前不久刚开完的“第七届韬奋出版人才高峰论坛”上您又一次的提到了“未来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据能力”。您能介绍培养大数据人才的原因吗?
因 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对我们的学习工作都有用。以前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些数据能够有什么样的作用,那么现在如果有意识地来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对出版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在传统的出版里,我们不知道读者在哪里,我们根本不知道我的这本书是哪个读者去看的,看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他跟谁交流和分享?那么现在我们有这种数据技术,就能够使我们得到一些启迪。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书让谁看了,他有什么样感受,得到了什么,然后就可以有意识地推送一些同类的书。然后还有哪些相同的人,我们也可以把这些书籍来推给他,这样实际上能够扩大我们的市场。数据的作用,说白了就是通过手机里面的这种内容来引导社会的进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我们学生要有这种数据的意识。因为现在西方国家,像斯坦福这些著名的学校,文科生中间有很多选数据类的课程。尤其是现在西方,我们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还要用数据的工具来做,这样的话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同时也能使我们挖掘到平常所不太注意到的情况。比如有人研究李白和杜甫,就会发现杜甫诗歌里面经常提到李白。李白的诗歌里面很少提到杜甫,这些就是非常有趣的,你平常看全唐诗人脑可能记不住那么多,也不可能发现这种细微的差异。这实际上就可以改善我们的这种传统的研究。像类似这种都是要用数据来进行处理的,而且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多。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很早进行了文理分科,然后就产生了学科偏见,两个学科之间彼此瞧不起,实际上每个学科都是要走到一起的,每个学科都能用其它学科的一些理论、方法、技术来解决本学科的一些问题,这可能会更有突破。
6.老师您在《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提出要“外聘出版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以满足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性的需求”可是在落实时出现了如:没有业界导师、挂名导师等种种问题,想问一下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专业硕士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比较严重的,这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专业硕士是面向行业的,实际上是有实践性的。所以希望每个学生在校的时候能够切切实实的得到行业的一些指点,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实习六个月。还有就是双导师制度,学校里一个学术上的导师,行业里一个实践上的导师。那么每个学校实际上可能做法不一样,有的是在实习的时候找行业导师进行指导,有的是在平常的培养过程中进行指导。而且如果他要成为行业导师,一定他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是有一定影响的,而且是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问题是这些导师它本身也非常忙,所以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放到培养学生上来。那么对大学来讲,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这些兼职教师,不是大学里的编制,也不能在大学里拿工资,所以学校也没法给他们开薪酬。人的劳动实际上都是一个付出,都是要得到一些回报。那么如果让这些行业导师来讲奉献讲情怀,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让这些学校向行业导师付钱,他们也没有培养经费,国家也没有拨费用在里面。所以这实际上是目前亟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7.您是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您上次来我们学校的时候也提到了当前研究生看的书太少动笔写得太少,要为学生开书单,不知您现在方不方便透露一下您的这份书单当前的进程和内容?以及您制定时有着哪些方面的考虑?
   研究生书单现在还没有最后完成,在设计和整理的过程中。希望这个书单,最后能够给入学的新生提供一个指导,让他们知道这个行业里面有哪些书你是必须要读,必须要了解的。以前经常讲出版无学,那实际上是别的行业对我们的一个误解,或者是一个偏见。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如果不懂行业里面有哪些值得阅读的书,有哪些有价值的有影响的书,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无知。所以这也是我编这个书目的一个目的。我们也希望这个书目能确确实实的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些作用。
7.我看到今年南京大学的博士全部实行“申请—考核”制,而非“申请—考核”和统考并存的模式,这对于想要进一步进修的同学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更艰难?和统招相比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对于还想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学生,老师您认为他们在当前硕士阶段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和重点关注的地方在哪?
    关于读博士实际上国外有一个笑话:当你什么都懂,你只能拿个学士学位,当你不懂别人懂的时候,那么你可能拿到硕士学位,当你不懂别人也不懂的时候,你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也就是说博士学位,一定要做出创造性的工作。那么这个创造性的工作,就是到了最后要体现在你的博士学位论文上面,你的博士学位论文要有创造性。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所以必须要有积累,这种积累实际上是从本科、硕士就开始。为什么现在好多的学校采用这种申请考核制度,实际上是看你的这种创造能力,看看你有没有写过文章,看看你的创造力体现在什么方面,然后再辅以考试,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 
    但是这个方式必须要在一个真空的状态下才能进行。什么叫真空的状态?也就是绝对公平公正。在中国实际上考试是最公正的,试卷面前人人平等,就像研究生入学考试一样。但是考核制是由人为来打分的,所以如果到时审核的学校不严格,实际上是会有一些问题的。说得和审核的老师的观点相左或者是老师不认可,可能也会有一些问题。实际上对博士阶段来讲,两个考试都是一样,只是一个是先考试,考上了线以后,然后再进行录取。现在只是倒过来的,就是先看看哪些学生比较好,然后让他去考试。实际上就是程序发了一些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原则没有发生变化。


采访及整理人:李瑞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