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7779193永利官网主办的“媒介变革与新闻传播学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长安校区成功举行。特别荣幸的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韦路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笔者的专访,此次专访让笔者颇为受益,特此将一部分问题整理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您认为在新闻传播学科转型中人才培养这一问题的关键或者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韦路教授: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还是定位。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一个趋势是很多本科生、研究生都选择了去企业发展,而去主流媒体的学生太少。如果按十年前的标准,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也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对于人才培养,我们要有更广阔更前沿的视野。除了主流新闻媒体之外,政务新媒体、企业新媒体、公益新媒体乃至新媒体创业都应该成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浙江大学已经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进行了国际性的合作,这种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以及成效如何?
韦路教授:这样的国际合作是非常有成效的。我们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国际化办学。通过与国际顶尖的高校合作,开展学生交流、合作研究、学术会议、暑期学校,甚至联合创办国际期刊,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我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教育部和中宣部推出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方案,也特别强调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在国际信息传播格局中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更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线做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大学在学科转型问题上所作出的尝试都有哪些?
韦路教授:我们现在重点在尝试与业界深度合作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前采写编评摄这些实务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有业界经验,教起来得心应手。但是随着这些老师逐渐退休,新进的老师基本都是海归博士,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经验,难以胜任实务课程的教学。所以我们在考虑能不能与媒体直接合作,把这些实务类的课程放到一线去上,不在课堂上讲。比如深度报道,可以直接到报社去学习。由报社记者带领学生去实地采访,最后生产出高质量的深度报道作品,这样同学们就会得到更多实战的机会,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对报社来讲,学生的加入有助于增强媒体活力,生产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需求的优质内容。实践教学在课堂中是教不出来的,一定要在一线实战才行。当然,由此带来的一些技术性、操作性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排课怎么排、学生怎么管理等。但这些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以及学科转型的大趋势下,作为新闻传播学子,什么是应该坚守不变的?
韦路教授:首先是新闻理想,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下,新闻理想是要坚守的,还有社会责任,社会担当。其次就是三种基本能力:第一种是写作能力。不管现在技术有多么炫、多么酷,写作依然是最核心的能力。比方说现在短视频很流行,但其实视频做的好的人,都是文字功底很强的人,会写故事的人才会做出好的视频。第二种是口语能力。现在同学们私下里很会说,但是一到正式场合就卡壳。未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口语能力都是决定成败的核心能力。大家未来最直接的一个挑战就是面试,没有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第三种是研究能力。不管同学们以后是做研究,还是做实务,都需要一定的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现在本科生的研究方法训练严重不足,未来的职业发展会受到限制。我们正在讨论修改我们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准备面向全院的学生设置四门全院的平台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写作、公共演讲和研究方法,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这些基本能力。
浙江大学一直在推动“MOOC”慕课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意义是什么呢?
韦路教授: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有浙江大学的一个频道,点进去就会看到我们推出的新闻传播类的课程。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五门课程,包括最近刚刚上线的“媒体融合”。从以前完全的课堂教学,到现在的线上教学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型,不仅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高效的学习选择,对普通网民来说意义更为重大。慕课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使知识得以广泛普及。但是慕课也会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管理相对松散,课程完成率较低,考核方式有限等,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文/额尼日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