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7时30分,长安评论论坛: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由来和品格讲座在线上成功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王一川教授受邀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讲座由我院李震教授主持,我院师生200余人在线参与讲座。
本次讲座,针对中国文艺评论和由来和品格,王一川教授与大家讨论了四个问题,包括为什么叫“文艺评论”、当前文艺评论是学科还是行业、当前文艺评论行业有何种品格、如何成为文艺评论家。
在论述文艺评论的由来时,王一川教授从中西方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文艺评论的发展。文艺评论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词语的转换表述,分别解释了文艺,评论和画论三个概念在古代的含义。在西方的历史上,文艺评论则具有技术的含义。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了从“文艺批评”到“文艺评论”的修辞性转折点,这次转换代表了国家文艺事业管理政策的提升和进步。
有关当前文艺评论是学科还是行业的这个问题,王一川教授认为当前文艺评论既是学科也是行业。他提出一方面当前文艺评论遭遇命名的烦恼;另一方面,在中国现行学科制度中至今找不到“文艺评论”的规范化学科位置。文艺评论属于一个行业,但有着跨界别、跨行业、跨类和跨学科的开放和共生品格,可以面向若干不同的界别、行业、艺术门门类和学科开放,在此开放地带寻求和实现共同生长。所以说,文艺评论具有跨性品格,是面向普通公众的以艺术品的公共性价值阐释和评论为中心的跨性行业。
如何成为一个文艺评论家?王一川教授认为当前文艺评论家意味着艺术品新意义的发现者和判断者。这个时代还需要专业的文艺评论家,他们需要有审美与文体敏锐度、中国艺术公心的养成、博学素养和批评精神,及敢于否定或批评的态度。互联网时代真正的艺术批评,应是一种以中国艺术公心去感动公众心灵的艺术,更应是一种当代公共人格光芒的生成和释放。
最后,王一川教授指出,文艺批评与文艺评论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别,要既享受“文艺评论”取代“文艺批评”所带来的政治生活进步,也要认可“文艺批评”所标明的学科制度建设成果。面对行业制度与学科制度间悖逆,要有以批评学科支撑评论行业、以评论行业激活批评学科的态度,两者形成相互交融、共生及循环的关系。 讲座结束后,李震教授对王一川教授的学术分享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表示这次讲座对学习和了解文艺评论的人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部分参会人员截图)
图/文 常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