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分论坛(六):网络霸凌、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
9月27日,第三届西部地区传媒类研究生学术年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其中分论坛六“网络霸凌、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在长安校区文渊楼1208顺利开展,此次分论坛由我院郝婷博士担任点评人。
我院郝婷博士
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三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同学进行了讲述。
首先进行演讲的是来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的魏修治,他向大家展示了被遗忘权视角下非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研究,他讲到,数据使用者应当根据用户同意或其他合法理由来使用数据,一旦用户撤回同意或者控制者不再有合法理由继续处理数据等情形时,用户有权要求删除数据。他认为这种在合法性基础之上的对非公众人物主观意思表示的充分尊重是化解大数据时代下数字记忆的持久性与公民隐私权益之矛盾的关键一步。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魏修治
第二位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传播学的张宇然,她通过对网络霸凌的研究,得到电子技术打造的“数字全景监狱”里,个人隐私成为泡沫,虚幻且易碎的结论。人们更是不满足于“围观”走向了“围猎”,抱着“正义幻觉”开始了对“全网公敌”的“追捕”,并逐步演变为符号暴力甚至是升级为现实中的行为暴力。她讲述了网络霸凌作为21世纪一种特殊的暴力形式,此种现象何以发生以及如何防止。
陕西师范大学传播学张宇然
第三位是来自武汉大学传播学的赵紫琰,她以“数字鸿沟”理论为支撑,以电信诈骗案件中:“谁在进行诈骗”、“谁被骗”以及“为什么被骗”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对“电信诈骗案”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来归纳其群体特征和背后的社会因素。
武汉大学传播学赵紫琰
针对这四位发言人的分享,郝婷博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学们针对社会热点进行积极的思考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她讲到,第一篇发言的数据保护有很多理论的依据,被遗忘权对于在线的信息数据的有一个把握,对于传统的、偶然的新闻事件的把握在哪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第二位同学的网络霸凌研究,郝婷博士认为网络霸凌事件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在线环境的舆论的狂欢,现在是一个媒体很充裕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媒体编辑要有文化自觉,起一个引导作用。同时她也对第三篇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数字鸿沟是数字权利分配的不均,网络诈骗不属于热点话题,却是一个持续的话题。
下半场的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的周永丹,通过“ZAO”软件为例浅析AI时代短视频社交传播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及保护路径,她分别从政府相关部门、服务商和用户三个角度,提出AI时代短视频社交传播个人隐私保护的路径,助力AI时代短视频社交传播健康持续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周永丹
第二位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的薛耀,通过对2019年上半年在B站上关注度和点击率极高的“恶搞蔡徐坤”视频的研究,分析得出是“恶搞”狂欢性和抵抗性的统一。“恶搞”体现出浓厚的“狂欢”色彩;同时“恶搞”通过重构、拼贴的手法, 表现出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抵抗。
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薛耀
最后发言的是来自武汉大学传播学的常嘉玲,她和她同学张窈的共同作品《侵权与创新: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的参与式文化创作行为评判》针对参与式文化形态中的“侵权”与“创新”共生性本质,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建立函数模型,具化分析不同维权态度下参与式文化创作行为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及其对版权作品权利人经济收益的影响情况。以此为据,对参与式文化利弊进行评判和抉择。
武汉大学传播学常嘉玲
在三位同学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之后,郝婷博士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点评。博士根据同学们的讲解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我们对于受众评价指标有了改变,现在更注重流量、注重互动。二是消费者对于媒介内容的重塑,现在的粉丝创作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延伸作品,应该把粉丝创作看作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方式。三是对于数字经济的思考。四是对所有权的思考,全民狂欢季时代的到来,版权该怎么去衡量这种紧张的关系。最后是对媒介美学的重新认识、消费者与消费关系的审视。
最后郝婷博士总结道,这种基于参与式文化所形成的跨媒介趋势,我们对于全球化的推动,是成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途径。
图文/焦慧敏